当前位置: 首页>>研究生教育>>教学动态>>正文

黄嘉宁:在科幻中体味百态人生

2022年11月25日 16:12  点击:[]





黄嘉宁


黄嘉宁,北华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硕士研究生,致力于科幻研究,于《科普创作评论》等期刊公开发表科幻相关文章多篇。


采 访 实 录      

高校科幻: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科幻的?      
黄嘉宁:大概是从2019年9月刚就读研究生时正式系统地接触并学习科幻。儿时也看过少数相关作品,记忆有些模糊,且当时并不知道这属于科幻。      
高校科幻:请问您喜欢的科幻作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呢?      
黄嘉宁:最喜欢的科幻作品当属阿西莫夫所写的小说了。首先是他的文笔生动自然,每一篇都有其特别且独到之处,使人对他的文章常读常新。其次是他的小说常常采用宏大叙事,世界观的宏大很容易激起我的好奇心。他在宏大叙事下的细节填充也富有逻辑,基本不会有让我感觉出戏或者逻辑不通的地方。第三就是刚才所说的逻辑方面,尤以《银河帝国》系列为首,其中的侦探推理形式的科幻创作方法非常的吸引人,蕴含的逻辑推理使我读时觉得酣畅淋漓。第四,我对他的自传内容也有涉猎。通过阅读,我深觉自己和阿西莫夫性格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于是将他作为了我整个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对象。研究的过程其实也是与他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越是了解,越是深入,越觉得相似,越让我着迷。对于他本人的魅力是我喜欢他的作品的另一层主观原因。      
另外感兴趣的作品就有很多了,比如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作为开山鼻祖之作,自有其道理,哪怕现在读来,也令人耳目一新。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的《索拉里斯星》也深得我心,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和阿西莫夫的推理情节的相通性。事实上,这种恐怖的气氛加上逐步解密的过程是很吸引我的!      
国内的作品莫过于刘慈欣的《三体》更能吸引我了。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其中一个一个的点子,回想起来,仰望星空时仿佛也体会了一番星空恐惧,读书的时候也时常会进入思想钢印一般的心态,可见其点子令人印象之深。宝树的《三体x·时间之宙》是对《三体》的续写,主要聚焦于哲学观、时空观等方面的构建,这也是我所研究的内容,是我所喜爱的。      
高校科幻:您曾在您的作品中表达过对人与机器人关系的思考,请问您认为人类与高智能机器人的未来将走向何方?      
黄嘉宁:机器人是一种高等层次的人工智能形态,人对于他的恐惧往往来源于形态,即人形。若是将其形态设计成软绵绵的、可爱的动物,比如小猫小狗,也许人对机器人的恐惧就会降低很多。那从这种角度说,或者从比较符合学术规范的角度说,机器人一词源于恰佩克的《罗素姆万能机器人》,最初很多学者认为将其翻译为“机器奴”比较合适,可见,它与人类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在后期,机器人(姑且这么叫,因为比较符合大家习惯)在科幻作品中逐渐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以人形形态出现,甚至是一种邪恶的形象出现。大家对其深深感到恐惧是有理可循的。      
这种情况直到阿西莫夫笔下人形机器人的形象出现而有所改变。“机·丹尼尔·奥利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丹尼尔伙伴”,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良善机器人之代表,与《太空漫游》中的“哈尔9000”完全相反。通过“机器人三定律”限制机器人,从而实现与人类的和谐共生,这是阿西莫夫提出的一种可能,我认为这是非常棒的一种猜想。不过,阿西莫夫自己也在“机器人三定律”中设计了很多漏洞,可见,很多逻辑都不可能在千古岁月中变成永恒不变的真理。      
那么当机器人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了相对甚至是绝对的自由,那么其实是不可控的。在阿西莫夫的另一篇作品《···汝竟顾念他》中,“乔治第十”机器人就是典型。它利用自己的独特思考能力以及自由,突破了“机器人三定律”的限制,从而想要毁灭人类。这不得不让人担忧。但我们不能因此全面否定机器人,只是需要保持对一项极度先进、发达的人工智能的敬畏与忧思。      
高校科幻:目前的机器人智能水平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级的水平,请问您认为随着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观念转变,阿西莫夫笔下具有接近甚至超越人类思维能力的机器人可能出现吗?如果出现了我们又应该以怎样的定律约束他(机器人三大法则是否需要更新)?      
黄嘉宁:这个问题其实在现今社会已有一些苗头,尽管人工智能并未完全按照阿西莫夫的设想而发展,却也有相通之处。随着人工智能(主要指AI)的不断发展,机器人是有可能被创造出来为人类服务的,比如管家机器人,保姆机器人等。此处不得不提阿西莫夫真是位非常有想象力的作家,他对机器人的描述是划时代的,惊艳的。他甚至已经预测了未来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机器人可能发展的路径。      
若真到了上述阶段,阿西莫夫的逻辑推演很可能成真,不过机器人是向善还是向恶就不可控了。那就要求人类在创造机器人之前做一些必要的准备,为了保护自身,同时也是为了人机关系的稳定(不限于道德、法律层面)。“机器人三定律”直到今天看来,也是个非常出色的定律。我们完全可以借用三定律对机器人进行约束,同时也要根据阿西莫夫提到的该定律的逻辑漏洞来进行补充与完善。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发展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以定律约束不如在其发展阶段多加观察、改造,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时时更新我们的理念,相信人类的智慧,这会不会是某种意义上更好的解决办法?      
高校科幻:您在前面的问题中表达过对阿西莫夫“以利亚贝莱系列”的喜爱,请问您认为以利亚贝莱这个人物形象最出彩的地方在哪里?这又给了您怎样的思考与感悟?      
黄嘉宁:这个人物若是单独看的话,稍微差点意思。但将他和丹尼尔放在一起来看,那则大为出彩。首先,他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对新事物的接受度远高于其他人,最起码不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排斥作为机器人的“丹尼尔”。其次,他的逻辑思维之缜密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他能从各个不起眼的细节中,串联出事情发展的脉络,从而推理出真相。第三,也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和丹尼尔之间的兄弟情谊,让我感受到“机器人也有情感”这一事实,也对机器人的产生多了一层隐忧,即“机器人若是被创造出来,他们的情感该何去何从”。此外,他做事非常有“冲劲”,一往无前,无所畏惧,这种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形象无论何时都会令人为之动容。      
关于“以利亚贝莱”的情节,让我看到了人与机器人关系的另一种层面的可能,这看似和谐共生的背景下存在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这复杂的情感只有仔细阅读、体味方能理解吧!也是这种情感,让我对人机关系话题时常感到纠结。      
高校科幻:正如您所说,在丹尼尔的衬托下,贝莱才显得大为出彩。请问您对阿西莫夫设置机.丹尼尔.奥利瓦这一贯穿《银河帝国》系列的“救世主”或是“圣人”形象设置有何思考?      
黄嘉宁:丹尼尔一手建立了(或者说促成了)“第一基地”、“第二基地”和“盖娅世界”,他作为一个贯穿全文的形象在书中出现。这样一个“幕后大boss”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类长久发展,那么可以说他是人类最好的伙伴,我个人对其非常喜爱,甚至看了好多遍有他存在的情节,但不能因此缺少理性的看待,即“是否能保证所有机器人都如丹尼尔一般善待人类”、又“人类是否想被一种更高智能的物种所操控,即使是善意的”。      
不过,想来阿西莫夫自己也非常喜欢“丹尼尔”这一角色,他简直是一个完美的人类伙伴,我曾有个想法,丹尼尔也许表现出来的不仅是“机器人智能”,代替的是一种“人性智能”,只是贯以机器人形象,目的是促进情节发展。不论如何,丹尼尔是我们发展人工智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若是朝着这个方向走去,我想是利大于弊的。      
高校科幻:纵观阿西莫夫所有的作品,您认为给您最大震撼的情节设定有哪些?      
黄嘉宁:阿西莫夫作品带给我震撼最大的永远是其宏大世界的塑造以及各种精彩的设定,例如《永恒的终结》中对时空穿梭的描写就很引人入胜,辅以时空壶等设定更是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简单概括就是他的描写让我很有代入感。《银河帝国》系列中则是对“第二基地”的塑造,那样一群依靠精神力默默影响着世界的人是特别神秘的。另外,还有该书“桃花源”中的“谋杀”情节,让人感受到进化路上走极端的极大危害!      
带给我震撼的不仅是这些“大场面”,阿西莫夫笔下微小的事物往往也具有伟力。比如,他对孩童与机器狗之间的情感描写、机车与主人之间的情感描写,都在细节中让我感受到了友情的伟大,这种情感很多时候会跨越种族、跨越身份,甚至跨越书中、走向我,使我久久难以忘怀。      
高校科幻:通过对阿西莫夫自传《人生舞台》的阅读,您感受到了这一伟大作家的魅力并将他作为您的研究方向。请问您对阿西莫夫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黄嘉宁:对写作的热爱。他对写作的热爱超出了绝大部分人,以致于他是一位著作等身的作家。在他一生的大多时光里,他都笔耕不辍,甚至让我感觉写作就是他的生命。这种一生追寻自己爱好的情感是炽烈的、打动人心的。      
高校科幻:值得注意的是您喜爱的科幻大多倾向于从人类整体乃至宇宙的宏观角度来看问题,所以请问您认为人类的未来将走向何方?      
黄嘉宁:我认为伴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未来一定会实现星际航行的目标。伴随于此,人类极有可能定居在多个星球上,以地球为中心,形成一个现实版的《银河帝国》。      
高校科幻:最后一个问题,您想对热爱科幻的读者们说些什么?      

黄嘉宁:虽然我深入接触科幻、研究科幻的时间到目前为止只有短短三年,但就是在这三年的时光里,我沉浸在科幻的海洋中,跟着一位又一位优秀的作家们,领略人世间的美好、探索宇宙的奥秘、感受世界之宏大、你我之渺小……每当仰望星空、亦或是从高处俯瞰大地时,心境已有了明显的转变。优秀的读物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无论过了多久,那些经典依然会流传下去。我,或是你们,都将成为传递科幻的火炬手。所有热爱科幻的读者们,因为热爱,我们得以在这一领域相聚,也请因为热爱,在今后的光辉人生中,继续朝科幻前进。无论将来遇到多少不快乐的时光,请拿起科幻之火炬,感受这亘古不灭的火光!


(本文转自:高校科技  作者:武张瑜)

https://mp.weixin.qq.com/s/KjgRxva3z95kJSAksZTfWA


   


上一条:我院郭伟老师荣获第十三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 下一条:9159金沙申请大厅2022级研究生“师生见面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