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5月13日晚间,北华大学9159金沙申请大厅研究生会举办了“聆听音乐”为主题的讲座。本次讲座主讲人为北华大学音乐学院李季洋老师。李季洋老师是作曲与作曲理论专业博士毕业,目前担任音乐理论与作曲系讲师。
讲座内容
李季洋老师首先从声音与音乐切入话题,介绍了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区别;带领我们欣赏了古典音乐《伏尔塔瓦河》与摇滚乐《21Guns》,使我们切身体会到了不同音乐类型的魅力。

随后李季洋老师为我们科普了交响乐队发展以及从中世纪时期开始的音乐发展史。中世纪时期(450-1450)的音乐多以宗教目的为主,宗教类型的音乐一路发展下来就成了后来的弥撒曲,李季洋老师选择了法国作曲家纪尧姆·德·马肖的《圣母弥撒》音乐节选,在这种看似平静的音乐之下,狂热而澎湃的情绪不断涌现,堆叠的旋律则创造出一种宏大的空间感。

文艺复兴时期(1450-1600)时期的音乐有明显的世俗倾向化,但它仍与宗教密切相关。作为中世纪音乐的进一步延续,文艺复兴音乐继承了中世纪积累的一些音乐成就。李季洋老师为我们播放了《圣母颂》,作曲家借它抒发感情和对未来的希望,故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世俗成分。

巴洛克时期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盛行于1600-1750年间。这一时期的音乐特点是节奏跳跃、多旋律、复音和浓重的宗教色彩,是后期发展的一个基础。李季洋老师带我们领略了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让我们体会到了巴赫超群的艺术感悟力和音乐表现技巧。

古典时期(1750-1820)出现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作曲家,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李季洋老师推崇了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海顿的《G大调NO.94交响曲“惊愕”》,让我们感受到了力度上的突出对比,旋律上的清新明快。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1820-1900)与严谨、典雅的古典主义音乐形成鲜明对比,其特点在于表现个人的感情和幻想,风格强烈、自由、奔放。如舒伯特根据歌德同名诗所创作的叙事曲的《魔王》,充分展示了戏剧性的情节,气势宏大,与此同时保持了结构的统一和形式的完美。

20世纪以后的音乐(1900-2013)演变为多种多样的音乐创作风尚,凭借现代技术不断寻求开拓和展现新的音乐天地。李季洋老师分享了巴托克的《乐队协奏曲》,这部巴托克晚年创作的作品展现了宁静安详和抒情的魅力。

最后,李季洋老师以中国作曲家周龙的《琴曲》结尾,结束了本次音乐讲座。

结语
苏格拉底曾说:“音乐是最令人愉悦的艺术,音乐具有教育作用、净化作用以及精神享受的作用。”本次讲座李季洋老师为我们介绍了音乐发展的历史阶段,使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了各个时期音乐风格的演变及其深层文化。音乐的历史是一个漫长而丰富的故事,再次感谢李季洋老师为我们重现了历史悠久的音乐历程,前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宽了同学们的艺术视野。
(撰稿人:杜玉娇 审稿人:孙慧敏)